第二百三十七章 不逢其时:指不会使用专业设备 (第1/2页)
晋王孟伯仲提示您:看后求收藏(雾添花cdij.cn),接着再看更方便。
比较出人意料的是,车队中最支持继续向前的,竟然是后勤组。
后勤组长是位中年妇女,穿着打扮谈不时尚——考虑到北国探险队所常有的着装方式,想要把黑色基调加反光条的羽绒服穿出时尚感也有点难度——在视频会议的镜头中,神采奕奕,目光坚定:“后勤状况一切良好,回收物资正常,可供探险队百日以正常用度,千日节俭用度。”
所谓正常用度和节俭用度,是后勤们想出来的词,对李俭这样的路人来说,代表的意思很简单:正常用度是灵气复苏前人们吃喝拉撒的需求,而节俭用度是修仙者假装“辟谷”时吃喝拉撒的需求。
别问为啥都金丹了还没辟谷,问就是没学,李俭不会。
后勤组支持继续向前,守备金丹部分由李俭弃权,筑基部分由李俭代投,选择前行。技术专家的意见比重最大,但一派偏民用背景的走不走都无所谓,军用背景的在讨论返回和前进究竟哪一个在长远角度看,期望更优。行车杂务干脆投反对票,他的权重比后勤组稍高,但比守备还是低了点。
于是,这场增补会议变成了技术专家的内部讨论会。一群大佬可劲模拟情况,想要知道继续向前和立刻返回何者更能完成任务。
……
作为观众,李俭不清楚自己的参与感究竟是拉满了还是一点都没有。
这帮技术专家吵起来,很多话都会说的……不太有情商。
比如有一组技术专家,为了论证北国探险队二期——之前那一趟还没到鸡冠点就无功而返了,书面这趟是二期——当前的工作已经充分完成,甚至超额达成了级命令,开始假设李俭死了。
说真的,这话李俭听到的时候,他第一反应不是愤怒,而是愣住。
兄啊,有必要当着我的面咒我死了吗?
好在这帮技术专家还不至于无条件咒李俭死——有条件也不合适——他们马辩解,这是为了说明北国探险队本来该有的正常情况。
像李俭这种快出发了才插班进来的角色,本来就不在北国探险队一开始的考虑范围内。更不用说李俭不只是插班进来,为了他能赶这趟,北国探险队临时接到通知,等他一个人。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级原本对我们的期许,并不包含李俭的战斗力。李俭的战斗力是变数,不在我们计划之内。”技术专家假装拍着桌子说话,以壮声势。
他的这番话,话糙理不糙,让一些人陷入思索。
李俭:所以你为什么不直接假定我不在,而是假定我死了呢?
支持撤退的技术专家立刻乘胜追击:“北国探险队有一期任务,我们是二期任务,难道就不会有三期、四期了吗?我们把已经得到的情报带回去,帮助开展三期、四期,这难道不比我们走在继续向北的道路,不知何时尸骨无存,或者连资料都丢弃了更好吗?”
支持前进的技术专家们动摇了。
“如果李俭不幸身亡,考虑到前后的战斗力差距,能够让他不幸身亡的区域,我们应该是不能返回的。而如果李俭能够存活,那么……”支持撤退的技术专家说到这,突兀地截断了自己的话茬,陷入沉默。
这不是因为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在李俭面前咒他死是一件很没有礼貌的事,而是他意识到自己说出了撤退和前进间折中的路:谁说撤退和前进只能是整个车队才能一起做的事情?
诚然,在这篇华夏难以插足的地界行动,没有地头蛇指引,想要行动就需要一些团队合作。但如果只是短时间的、保障安全的、足够灵巧的行动,却不一定需要集体行动才能达成。
如果有一个行动速度十分快速、单位能耗更加低廉、战斗力足以保证不会因为独自行动而遇危险的单位,那么让车队在某处等候,由该单位在短时间内多次携带必要设备出行,似乎也能达成收集部分信息的目标。
这听起来再适合李俭不过了。可为什么,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这帮有权裁定车队方针的人,都不提出这茬呢?
还是那句话:李俭是插班进来的。
除了李俭,几乎所有人都想过,为什么不让车队在某处停住,或者专门找安全的地方短暂游荡一阵,让李俭出击,只要时间够短,总不会让车队在李俭不在的时候遇到致命危险。
而以李俭有别于车队的空间权能飞行方式,速度拉到,一个小时从雅库茨克到勒拿河入海口,再返回雅库茨克,不是问题。
可是,这件事在物理行得通,在车队安全很可能行得通,却在李俭的安全行不通。
如果车队如此选择,那么绝大多数的危险都会转嫁到李俭头,由他承担风险。
未知的填充地块情况、没有充分针对性准备的预案、需要保持运行的各种采集设备、路可能碰到的妖兽……
这些事情都不是开玩笑的,只要其中有一个环节不对,都会把这般勇者的行为化为乌有,甚至连李俭本身也化为乌有。
就如李俭不希望自己的决定可能造成车队守备牺牲一样,车队也不希望他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