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前途,根本没打算进入这个圈子。”
还有什么是比看到一个超级有天赋的人浪费自己的天赋更郁闷的吗?
从事教育行业几十年的卡斯特感到了一阵惆怅,“那孩子的态度非常坚定,完全没有动摇的可能,你还是放弃吧。”
人家将来是要把公司给做成上市公司当掌控别人的总裁的,对音乐圈这种勾勾绕绕又各种派系林立破事儿一堆的圈子没兴趣!
遗憾归遗憾,但是这是别人的志向,他也没办法让那个坚定的女孩儿改变态度。
毕竟他跟老婆也挺喜欢在那家零售店铺的网络上面购物的,价格便宜种类齐全还能邮递,一站式购物还是挺方便的。如果遇到了临期产品促销的话,更是直接打骨折,对于一些肥皂之类的生活产品来说,真是不要太划算。
卡斯特恍惚的想起来,这个零售店铺貌似都开到了芝加哥旁边的小城市去了,下一步是不是就要继续向着周边的州扩展经营范围了?
“我倒是想,但是资金不太支持也没有办法。”对于零售商店的扩张问题,米亚表示正在寻找合适的合伙人来继续前进的脚步。
跟那家贸易公司只需要办公室跟仓库不同,零售店这种存在是需要店面的。而店面需要资金,可是资金从哪里来呢?
最初的时候靠着代购起家的米亚开了两间公司,互相合作促进了发展,之后靠着公司的销售额跟资产又从银行贷了款,把零售商店继续向外扩张。但是这种扩张是有限制的,她不可能无限制贷款把门店开遍全美,想要继续发展,除非放慢脚步,否则找到一个有钱的合作伙伴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也可以选择把这条产业给卖掉,获得一大笔资金,还完了银行的贷款之后还能剩下很多可以用来维持奢侈的生活。
但这跟米亚之前的计划就完全背道而驰了,这么长时间的努力也就完全浪费掉了。
所以最终她还是选择融资,把零售商店给做大做强。
好在,在金融行业十分发达的美国,这种投资人一点儿都不缺。
连锁零售业有着自己特殊的地位,只要能够做起来,从来就不会缺少投资人,问题只在投资人想要从这笔买卖中获得多少利益而已。
在这件事上,距离创建这个品牌的零售商店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米亚并没有让自己单独奋斗在跟资本争夺利益的前线上,而是借助了自己芝加哥大学学生的身份跟老师艾贝尔·勒克莱因教授的人脉,组建了一个豪华的谈判团来完成这个项目。
结果就是让来进行这场谈判的投资人代表满头大汗,“现在的小孩子真是可怕!”
他只是来谈一场天使轮而已,为什么要遭受这种待遇啊?这种一个百分点一个百分点的往下磨的水平跟各种约束投资人手长的条条框框方式是不是有点儿过于精明了?
“不精明不行,最终被踢出自己公司的创始人可是太多了,我一点儿都不想要遭遇这种结果。”米亚把装着支票的信封放到勒克莱因教授面前,对自己面临的处境认识十分深刻。
商业跟金融是两回事这一点她很清楚,以往的那些被踢出公司的各种创始人血淋淋的例子在那里摆着呢,她怎么可能听对方吹捧几句画上一个大饼就头脑一热的把主动权交出去?
资本不傻,她也不傻,既然大家都不是傻瓜,那就只能互相一点一点的往下谈了,最终到达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临界点,这笔买卖就差不多谈成功了。
就是这个谈判的过程有点儿费钱,谈判团的成员需要高额的雇佣金,作为中间人的勒克莱因教授当然也不能缺少牵线的费用。
好在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在这个年度结束之前,米亚拿到了第一笔融资的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