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岗也出来表示不满:“陛下,太子年轻气盛,这般做法实在不妥。”
靖晏帝随手翻看已被批红过的奏折,一连翻看好几本,随后搁回去,看向年近半百的内阁首辅任亥,“任阁老,你怎么看?”
任亥在朝内任职数十载,早已练就一套滴水不漏的处事方式,内阁两位大学士对太子的观政态度不满,已经不是一天两天的事。
加上太子年幼时性情孤僻,面对朝内百官的问候或微小之事的提问,太子皆冷眼相对,无一回复。致使百官产生忧虑,未来的储君不与百官沟通,到底是性格使然,还是能力残缺?无论哪个缘由都不是好事。
因此,这么多年来徐皇后不知被弹劾多少次不懂管教,辅导太子的三师也无一幸免,换了一批又一批。太子依旧被批没有储君之范。
而靖晏帝安抚百官的态度又一直是:“太子尚小,汝等宜多相勖勉。”
可这话能安抚得了一时,安抚不了一世,江山社稷关乎万千百姓,文武百官岂能袖手旁观。于是随着太子年岁渐长,百官对太子的不满积压得越来越多,奏折堆积如山,几乎每日上朝都有人提及太子的能力。
靖晏帝不得已,便在去年开春二月,将太子送至容山寺调理性情,本该在今年九月回来,可徐皇后思念儿子成疾,命人提前三月让太子回来。
可从容山寺回来的太子并未改变性情,依旧寡言少语,性情乖戾,靖晏帝让其观政,允他处理一些奏折,应当也是出于督促太子与百官交流之初衷。
于是便造成如今这般局面,太子有一目十行的能力,惊艳了百官,可不与之沟通的恶习依旧难除。
文元正与施岗两名大学士科举入翰林院工作多年,好不容易爬上了内阁,待任阁老卸任后,两人将来也是内阁首辅不二人选,辅佐天子管理朝政,前途一片坦荡光明,偏偏遇到了这位不与他们沟通,一意孤行的储君。
实在不怪他们积愤。
任阁老年事已高,看了眼靖晏帝,举起象牙笏,佝偻着背道:“太子能一目十行是大周朝之幸事,通政司一日呈递上来的奏折少则四五十,多则一二百,今日奏折仅有七十,太子处理迅速也在理。况且太子观政三月,并无纰漏,至于……剩下悬而难决的奏折,任某认为乃内阁要与陛下商讨之深度。”
任阁老选择了谁都不得罪的方式,太子只是按照规矩行事,一目十行处理奏章迅速是他的本事,二来观政三月没有出现纰漏,酿成大错,那就更加无可指摘。三来有些奏折事关重要,是皇帝与内阁能臣合力探讨的要事,不可一人独断,既恭维了皇帝,也不得罪未来天子,更没有否定两名内阁大学士。
文元正与施岗两位大学士纷纷看向任阁老,欲言又止,止言又欲,最后只好压下火气闭嘴。
靖晏帝见任阁老一番话堵住了两名大学士的口,笑着打圆场道:“任阁老说的有道理 。”
-
侯府。
崔苡茉从宫中回来的消息传到冯氏那。
卢嬷嬷说:“夫人,听说五姑娘得了圣上夸奖,夸她字有景翰林之风骨,先侯爷之儒雅,还得了赏赐呢。”
冯氏连忙追问:“什么赏赐?”
冯氏还未得过宫里的东西,吴老夫人在定武侯封侯时就得过封赏,得诰命敕书,封为老太君,还有松鹤绣纹的翟衣和金丝刺绣做的翟鸟补子霞帔,每每重要场合,吴老夫人就会穿出来。
大房也有一品诰命夫人的封赏。
整个侯府只有她这个主母什么都没有。
“据说是扬州府的鹿茸和辽东盖州的贡参,给五姑娘补身子来的。”
冯氏感叹:“这丫头命真好……”
崔方仪在院子里偷听,听闻五妹妹得了圣上夸奖和赏赐,心里闷闷不乐,打算出去找银珠,路上撞见顺安堂的赵婆子。
“四姑娘,怎么垂头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