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黄似仁的致富路
作者费了许多口舌大发议论,他是嫉妒,还是仇富?
他把一个乡村企业家黄似仁说得那么不堪。
作者什么心态,让人不快!
其实,读者想知道黄似仁,他是怎么发的,怎么发那么快,他做了什么,他使什么手段,他有什么捷径,他走向什么样的道路?
那么好吧,让我们回过头来再细细地看一看黄似仁的致富路。
且说,改革开放的飓风在神州大地上来的甚是迅猛,许多许多还沉睡的乡村,一时之间就被商品经济的浪潮掀得波起浪涌。
农民们在平静的乡村久了,他们已经习惯了不富不穷的平淡生活。
龙树村的村民也不例外,改革初期,许多人还在依赖着上级统筹,队长分工,许多人甚至什么是改革,什么是开放?
都不清楚。
就是一向精明的黄似仁,他也只是认为:
“这下好了,老子可以不种田了,老子可以自由自在地卖饼子了,老子卖饼子再不用担惊受怕,再不怕被割资本主义尾巴了!”
生产队宣布结束的那天晚上,在村里的公房里,他黄似仁表现的尤为兴高采烈,欢天喜地。
第二天,天刚朦蒙亮,他迅速起床,满脸欢悦,浑身精神,他迅速地把房里的杂物,把那些再不用的锄头、镰刀、粪箕,粪桶全都丢弃,他在家里腾出房间,搭上几块大木板,把火炉燃得火光熊熊,大做饼子。
随即,他担着饼子,村里卖,村外卖;小城卖,大城卖。
晚上回到家里,黄似仁一个人躲在小木楼上,他数钱数得响,他边数钱,边自言自语,边数边笑。
“哈哈哈,哈哈哈,
老子要发了,要发了……”
黄似人狂喜之极,狂喜的手舞足蹈。听,楼上的木板都被他跳得嗒嗒嗒的响。
黄似仁,他就这么个人,他就是这德性,毕竟,他只是一个农民,只是一个只上过几年小学的农民,文化不高,素质还低。
这是龙树村村民的普遍现象。
虽然如此,素质是不高,但龙树村的农民天生就聪明,天生就能吃苦。
特别是黄似仁,他似乎比同村同辈的人要显得聪明,精灵。尤其是他胆子大,敢闯敢做。何况,他有手艺,有独门绝技,他心里更有底气。
黄似仁,他做起事来特别用心,特别来劲,他这种品性,是村民们长期养成的习惯,天生练就的本领。
村民们做事执着,执着的有些固执,村民吃苦耐劳,耐劳的显得愚鲁。
这不,看看农民挖田,昔日农民挖田,在暴烈的阳光下,举着沉重的钢锄,一锄一锄地挖土,要挖得深,要用力挖,要把土块挖成大块大块的土坯,让烈日曝晒。
他们浑身是汗,一身灰尘,但他们坚韧地,咬紧牙关地,不停地挖,不停地挖,直把大片大片的田地挖完。
这种吃苦精神,这种艰苦的秉性,几乎每个农民都有。
正是这种精神——这种农民刚毅执着的精神,促使像黄似仁这样的农民在改革初期,在那捞钱如捞纸的时期,不富才怪呢!
看看,龙树村村旁的一些村庄,许多人不也很轻松就富了。
那个理发的驼背,那个赶马车的矮子,那个杀猪的屠夫……
就是龙树村里,那老队长的儿子大狗,那旧社会大地主家狗腿子的孙子,还有那个一向令人笑话的风流寡妇……
这些村民,他们有的有点小手艺,有的有些小关系,有的全凭胆子大……
哈哈哈,不费吹灰之力,他们一下就富起来了!
第55章‖黄似仁的致富路
不过在当地,最富,最有特色的,现在还是黄似仁。
黄似仁卖饼子先淘得一桶金,他还不收手,这家伙野心特别大。
他先是贿赂老队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