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一章 赵宋王朝的变化
…
都说,一朝天子一朝臣。
可在赵俣这里,却打破了这种传统。
对于赵煦留下来的大臣,乃至高滔滔留下来的大臣,赵俣几乎全盘接收了。
更难得的是,赵俣将原本斗得水火不容甚至是有你没我的新旧两党给压制住了,让他们淡化党争各司其职为赵宋王朝效力。
这其实也是曾布一直以来所主张的。
只是,曾布虽然有这样的想法,但他却根本调和不了双方已经深入骨髓的矛盾。
还好,在赵宋王朝就快失控的时候,皇位传到了赵俣的手上。
赵俣支持变法改革,却又看到了变法改革所带来的不仅有富国强兵,还有隐患。
赵俣深知,单纯的变革如同双刃剑,既能披荆斩棘,亦能伤人害己。
所以,赵俣并未盲目地全盘推行新法,也未武断地全面废除旧制,而是选择了一条更为稳健的道路,也就是,以新党进行变法改革,以旧党作为监督,将已经证明过有效危害不大的新法大力推行,没验证过的新法拿到大家都能看清楚的地方试运行,出了问题就充分商量改进的方法,实在改不了的,就维持旧制。
总之,赵俣的态度是,就事论事,正视变法改革中存在的问题,给旧党说话的机会,让他们参与到讨论当中,不鲁莽执行,同时,坚定地走变法改革的道路。
加上赵俣本人(实际上还有他背后的五女)有超越这个时代千年的见识,总能在新党和旧党僵持不下之际,给出合理的方向。
赵俣这一朝的变法改革,进展的相对要顺利不少,新党和旧党之间的矛盾也缓和了不少。
可以说,赵宋王朝争辩了几十年的路线问题,终于在赵俣这一朝定了下来,稳步前行。
让不论是新党领袖,还是旧党领袖,感到欣慰的是,赵俣很重视他们这些老臣。可以说,目前受赵俣重用的,全都是他们这些前朝老臣,让他们得以以自己总结了一生的宝贵政治经验,来帮赵宋王朝安稳地渡过这最艰难的一段时期。
但这并不是说,赵俣就不重视培养新人。
恰恰相反,赵俣登基不久,就开始挖掘有潜力的新人,并利用新旧两党的党争进行反腐,为这些有潜力的新人创造锻炼他们的政治舞台。
有一次,章惇、韩忠彦他们这些新旧两党的宰执在私底下说话时,很难得地达成共识。他们认为,赵俣虽然还不到二十岁,但在政治上表现出来的沉稳和定力甚至超过了他们这些老家伙,赵宋王朝应该会迎来一位真正的中兴之主。他们还认为当初力主推赵俣上位的向太后居功至伟。
对此,就连跟向太后一直不对付的新党,都没有反驳。
对于曾布个人来说,赵俣如此,他也不是没有遗憾。那就是,他只怕干到退休,也当不上宰相了。
但好消息是,他们这代本该全都没有好下场的政治人士,最后应该能安安稳稳地落地。这让他们所有人都没有了后顾之忧,可以放开手脚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期全力报国……
离开汴梁城,曾布一路西进。
几年前,也就是在赵煦一朝末期,准确地说是黄河大决堤之后,那时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北方大地一片凄惨之景,当时,百姓衣衫褴褛,憔悴的面容上写满了生活的艰辛,他们食不果腹,挣扎在生死边缘,眼神中充满了绝望,似乎在向苍天乞求一丝生机。
曾布当时亲自去过灾区,亲眼看过那时的人间惨剧,那些破旧的房屋、荒芜的土地、被大水湮没的村庄、疲惫的百姓、森森白骨。
当时,曾布切身感受到了,百姓的无助与绝望,苦难与挣扎。
赵俣登基至今,只有两年多,不到三年时间,曾布再看到的,完全就是另一番光景了。
因为他们君臣推出的大力治理黄河、以工代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