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UU小说网>历史军事>我和五个大美妞穿越到北宋> 第一百五十八章 赵俣遇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百五十八章 赵俣遇刺(1 / 4)

第一百五十八章 赵俣遇刺

李纲和宇文黄中一路西进。

到了西京洛阳时,他们遇到了解州闻喜县举子赵鼎。

赵鼎四岁时父亲去世,经母亲樊氏教育,博通经史百家之书,志气高远,心怀天下,气质不凡,谈吐间,已经具备了成为一名优秀政治家的潜质。

李纲和宇文黄中跟赵鼎一见如故,相谈甚欢,三人于是决定一块前往东京汴梁城参加今年的科举。

三人来到了陈桥驿时,才得知,赵俣特意下旨,所有未使用的驿馆,全都对前来进京赶考的举子开放,以供举子歇脚之用。

赵宋王朝自建国以来,对外的交往一直很活跃,来赵宋王朝的各国使节很多,也很频繁。

在接待这些使节方面,赵宋王朝大体上是实行一国一馆的制度。

譬如,辽国使者,都安排在都亭驿接待;西夏使者,一般在都亭西驿或来远驿;高丽使者,在外城的同文馆;南番、交州、西番、大食、龟兹等使者,都在怀远驿接待;而吐蕃、党项等使节,则在礼宾院接待。

——赵宋王朝按照一馆一国的原则安排使者下榻,一方面体现了对客俗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安全保密的需要。

至于坐落在东京汴梁城北郊陈桥驿的驿馆,名叫“班荆馆”。

陈桥驿就是当年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那个小镇,离京城大约有四十里路。

“班荆”典故出自《左传》。春秋时期,楚国大夫伍举(即伍子胥的祖父),与蔡国大夫声子是好朋友。后来因岳父犯事,伍举避祸于郑国,并准备投奔晋国。在郑国都城郊外,他与声子不期而遇。于是,二人在路边折了些荆条铺在地上,相对而坐,边吃边谈。“班荆”后来便成了朋友相遇不拘礼节、共坐一起畅叙情谊的代名词。

班荆馆虽然设在郊区,但馆舍建筑、食宿条件、服务水平等与设在京城的其它馆驿相差无几,同样是青砖碧瓦、雕梁画栋、亭台楼榭,令人目不暇接。

赵俣将这样的地方对进京赶考的举子开放,可见他对人才的重视与体恤。

用赵鼎的话来说就是:“实乃圣君的宽仁之举,足可见陛下求贤若渴之心也!”

踏入班荆馆,李纲三人才发现,馆内布局错落有致,绿树成荫,花香袭人,仿佛一处远离尘嚣的世外桃源。

他们被引至一处幽静雅致的客房,房间内陈设简约而不失雅致,窗外便是精心修剪的园林景观,令人心旷神怡。

跟他们同屋的还有太学生李光以及他特意前来迎接的好友青州举子仇悆。

五人对坐,品茗论道,谈及此次科举之志,皆是意气风发,胸怀壮志,誓要在科举之中一展才华,为国效力。

夜幕降临,班荆馆内灯火通明,来自五湖四海的举子们或三两成群,或独自一人,围坐于灯火阑珊处,他们或低声吟诵,或高声谈论,空气中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氛围、政治抱负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李纲五人也参与其中,与各路英才交流着自己的政治主张,对时政的看法。

期间,也有新旧两党的争执,甚至争吵。

但赵俣登基以后,一直在引导,新旧两党在法治和规则框架内,以国家和人民利益为出发点,通过和平、理性的方式进行观点交流和政策探讨,谁走极端,不问是非对错、青红皂白,不顾国家利益,一心搞党争,为了争而争,就消灭谁,永不录用。

还有,这次科举,新学和儒学并重,以至于那些极端的新党人士和极端的旧党人士都不可能中举,这也使得他们要么改变思想去学习对方的典籍甚至干脆拥抱对方,要么就只能放弃当官,始终郁郁不得志地做闲云野鹤。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新生代的官员中,新旧两党的矛盾缓和了不少,甚至也可以说新旧两党的矛盾开始瓦解,至少双方暂时搁置了彼此之间的矛盾。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