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下来,这背后又会是怎样的信念在支持着她?
当村老们发现了这位奄奄一息的妇人时,无不惊讶于她怀中紧紧裹着的孩子——
红扑的圆脸,睡得安祥。
那样子仿佛在告诉别人,不管外面的环境多么残酷,我自有天地,母亲的怀抱就是我的世界。
那妇人便是吕母黄氏,孩子叫吕布。
那天,他尚未满月。
这里的村民们热忱而又善良,在他们的照顾下,吕母的身子逐渐好转,母子二人也在这个村子扎下了根。
村落靠近雁门,村中李老几十年前来到此地落户,起名雁村。
村中只有二十几户人家,百十来人,尽是外来的流民,不同的是,有些来自塞外,有些来自中原。
时值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公元158-167年),朝政腐败,外戚和宦官之间争权夺位的斗争愈演愈烈,朝廷财政的吃紧,致使统治阶层更加残酷的剥削压迫人民。
皇族豪强地主强占土地,加之旱灾、水灾的连年发生,更使得广大农民生活贫困,倾家荡产,流离沟壑,卖儿鬻女,到处出现“地广而不得耕,民矢而无所食”的凄凉景象。
在土地及生活资源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即使是住在这般恬静如世外桃源的雁村的村民们,也要饱受沉重赋税的压迫。
好在炎黄子孙的适应力强,只要是能住人的地方,不管生活多么艰苦,都会看到他们的欢歌笑语,一样可以凝聚出灿烂的文明。
雁村的父老乡亲,秉承了先辈们的优良传统,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开垦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家园。
看得出,在吕母温柔的外表下,藏着的是一颗坚定的心。
在度过了最初的艰苦日子后,她靠帮人养蚕织衣,独自拉扯着小吕布,看着他从婴儿,一天天长大成了孩童。
有一段时间,本村和临村的几户人家闻其贤惠,托人上门提亲,但都被她婉言谢绝了。
她不奢望别人的帮助,因为她相信自己有能力,让孩子在自己的羽翼下健康长大。
日子过得清苦,但她无怨无悔,孩子就是她的希望。
吕布的童年是和其他孩子不一样的,没有和同龄小朋友嬉戏打闹的场景,没有爬上邻居家屋顶闯祸的经历,也没有缠着大人问十万个为什么的时候。
七岁以前,他像机器一样,过着千篇一律的生活:吃饭、睡觉、方便、望天儿。
他不会说话,加上能吃能睡,比同龄的小朋友块头大了许多,显得整个人憨头呆脑的,于是便有了个亲切的昵称:傻蛋。
村里的人路过的时候,看到傻蛋在院子里呆呆的望着天空,总是忍不住要逗逗他,许久不见回应,又会叹上一声“母子可怜”,摇着头离开。
吕母以为,孩子这般痴呆儿的生活,会过上一辈子。
她也做好了打算,会一辈子守在自己这个呆儿的身边……
或许是老天爷也觉得这位母亲过得太苦了,在小吕布七岁那年的某一天,派财神(?)下凡,把小傻子点化成了小英雄。
有耳聪目明的村民事后讲述:
当日,霞光万道,瑞彩千条!
财神爷躲在祥云后面,颁下法旨……
“当时轰隆隆的,听不真切,好像是这么说的:‘我(特)得发(克)!第一回手生,忘调这个了,祥(骚)瑞祥(骚)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