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
令他心神不宁的不只是人生地不熟,而是终于找到了巴黎新势力出版社,但犹犹豫豫不知是不是该进去。
尽管打定主意不为主编艾伦当说客,并且动了主动离职的念头,但他或许、可能、大概还是不该来找珀尔。
找到了,将这一系列安排说出来,会不会给对方增加心理负担?
好像因为珀尔,自己付出了很多的样子?
这压根不是他的本意。
辞职的想法与珀尔无关,而是他看清了主编艾伦的品性,对那样的工作环境不可忍耐,要及时止损。
只是碰巧,珀尔出版新书一事成为他发现艾伦真面目的契机而已。
但,这种话,珀尔会相信吗?会不会认为他在故意装可怜?
不如,他还是不进去了。
马龙后退半步,离巴黎新势力出版社的大门远了一些,但没能立刻离开。
选择来法国,是想提醒珀尔,主编艾伦有获得英文版书籍出版权的意向。如果现在离开,那不是什么都说不了了?
“下午好,请问是《伦敦时报》的马龙先生吗?”
一口流利的英文响起。
马龙侧头,就看到一位花花公子打扮的法国男士。
来人穿着的马甲嵌绿镶红,乍一看非常浮夸。要不是脸好,这穿着在英国人看来就真有些扎眼了。
这人是谁?怎么认识自己,以往没见过。
“我是皮克,巴黎新势力出版社的老板,兰茨先生新书的出版人。”
皮克读懂马龙的表情,“听兰茨先生提到过一位认真负责的记者朋友,我大胆猜测您就是了。您写得专访很不错,我读了好几遍。”
马龙有些意外,做实习记者至今,这样面对面地直接夸奖真不多。
“您好,我是马龙。这里碰碰运气,想委托你们出版社转交一封给兰茨先生的短信。就像你们转交读者来信那样。”
皮克却笑着招呼人一起进出版社。
“何必转交,直接去里面等一等。还有十分钟左右,兰茨先生会来办公室,有事你当面说就好。”
此处,皮克省略了一段话。
如果马龙来找就把人留下,这是珀尔的意思,否则他也不会清楚了解马龙的长相。
马龙有些不自然地点头,这个邀请切断了他刚才萌生的退意。
皮克自来熟地聊起了天,说他远在法国南部读到了马龙的专访。
将其遣词造句天花乱坠一顿夸,充分展现了法国人在使用英语时也不耽误语言浪漫。
“正是您的鲁滨逊二世的专访深深震撼了我。让我想着如果能与兰茨先生合作一次就好了。
说来《欧美人少的四十九个理由》这本书能由我负责出版,您的专访也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龙被夸得不好意思了,他真没觉得自己如此重要。
“您过奖了。专访报道出色,因为经过了兰茨先生修改润色,我真的不敢邀功。”
“请别看轻自己。”
皮克觉得马龙不够自信,“您有很棒的优点!换一个记者可能就会曲解兰茨先生的说话,但您能做到真实还原。”
这是事实。
虽然马龙作为记者不够强势,但换个角度也是优点。
珀尔如果接受资深记者的采访,没法润色修改对方的采访稿,提出的定稿意见也不一定能被百分百完美表达。
皮克很清楚里面的弯弯绕绕。
马龙被说服了。再看皮克,发现了他浮夸外表下的深刻内涵。不愧是兰茨先生选择的出版人,是由独到独到之处的。
两人一边聊着一边进入了巴黎新势力出版社。
这里与《伦敦时报》的氛围截然不同。
瞧着员工们桌上花里胡哨的摆件,办公室内的鱼缸、古怪造型盆栽,甚至还有一具立在转角处的人形骷髅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