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目录
关灯 护眼
加入书架

盛唐挽歌 第332章 开天“盛世”

打脸天子啊!

基哥摆了摆手对李林甫说道:“右相不必多言,杜御史你继续说。”

所以他自然不可能把姚崇和张说这样的人加进来。

杜甫伏跪在地上说道。

坐在龙椅上的基哥还没说完,就看到有个年轻的官员站出来,对着基哥大喊道:“圣人!微臣以为,张九龄于国无大功,不配与其他凌烟阁功臣同列,请圣人收回成命!”

张九龄不配,但是李林甫配,这不就等于变相的拍李林甫的马屁嘛。还顺便拍了一下方有德的马屁,毕竟他儿子方重勇,当初科举的时候,也算是帮了大忙。

没有郭知运,就没有如今陇右对吐蕃占优的局面,以及各种边镇军事部署。

你那首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朕很喜欢。”

但是不加张九龄进去是不行的。

这比盲目吹捧李林甫要高明多了!

其实原因很简单,这就跟基哥提拔张九龄一样。对于李林甫来说,杜甫就是“低配张九龄”。这种“清流人物”,作为打手进入御史台,正当其时。

他怎么能不打招呼就跑出来?

“朕记得你,你是杜甫对吧。

而方有德是龙潜时的旧臣,又有泼天军功;李林甫是李唐宗室,又稳稳当当的做了这么多年右相。

但杜甫作为李林甫一党的外围成员,他想要高升,则必须要通过向右相表忠心,从而进入核心圈子!

弹劾一个“死人”,这是风险最小的办法。哪怕失败,也不会身败名裂。

这两個人,算是开元时期大唐中枢的杰出人物。

他其实也觉得把张九龄加进去很膈应人,因为当年张九龄就屡屡给他难堪。

要奋斗,又怎么可能没有牺牲!

包括但不限于从别处弄来一个“玉碑祥瑞”,来证明大唐是“天华地宝之国”,开天盛世足以跟太宗的贞观之治比肩。

“既然诸位爱卿都无异议,那……”

除此以外,杜甫心中还有种“文人相轻”的冲动。简单说就是,同样诗文出众的张九龄,就是将来杜甫在朝堂上顶到天花板的榜样!

杜甫是这么认为的。

张九龄是飞黄腾达后的杜甫,而杜甫则是尚未发迹的张九龄!

对于杜甫来说,踩一脚张九龄,不仅仅是“例行公事”,更是踩着对方的名声上位!于公于私,他都有在这个节骨眼上搞事情的欲望。

以谏臣入凌烟阁,有他杜甫就够了,并不需要什么张九龄,他也不想将来被人称为“张九龄第二”。

“张九龄不配的话,那爱卿以为谁更合适呢?”

基哥眯着眼睛询问道,似乎不置可否的样子。

其实按照“选拔标准”,很多开元时期的老臣都是合适的。只不过第一批不适合加入太多人,基哥这次本身也是抱着“试水”的态度。

紫宸殿满朝文武,谁也搞不懂现在基哥到底是在想什么。

“微臣不知,只知道张九龄不合适。”

杜甫硬着头皮说道。

满头热血过后,现在他只感觉遍体生寒,害怕到了极点,不敢继续说下去了。

“张九龄屡次犯颜直谏,乃诤臣也。

其人虽已故去,朕还是挺怀念他的。

不能寒了诤臣的心,你不也是诤臣嘛,起来吧,朕不怪罪于你。”

基哥今日心情格外的好,板子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

对于基哥来说,张九龄什么都好,就是没干成什么实事,属于那种“务虚不务实”的人。光靠他撑不起局面,没他敲边鼓又差点意思。

这种人你说他重要吧,张九龄到了中枢以后又没干成什么具体的事情,还参与党争,与严挺之等人结党,吃相不太好看。

可伱要说张九龄不重要吧,他又经常建言献策,提出过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案,也不是在朝中摸鱼划水。

这样的臣子缺了也不行,不管基哥是喜欢还是厌恶,必然要树立一个这样的榜样出来激励后来人。

这便是政治!

杜甫没有弄明白,可基哥早已将其吃透,对政治的运转规则了若指掌,如臂指使了!

看到杜甫被放过,李林甫暗暗松了口气,心中埋怨杜甫的莽撞,又在揣摩基哥这番表现究竟有什么意图,一时间竟然有些走神!

“杨齐宣,朕封你为礼部侍郎,专门负责此事。诸位爱卿,公务繁忙没事的话,那就散朝吧。”

基哥略显疲惫的说道。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高力士高喊了一句。

等了片刻,紫宸殿内群臣齐声说道:

“恭送圣人!”

基哥缓缓起身,在宦官的陪同下离开了紫宸殿。

站在不起眼处的方有德,忍不住瞥了一眼神色紧张的杜甫,随后轻声叹息,谁也没有搭理,就这么径直走出了紫宸殿。

出了大明宫后,方